楊凈 博雯 發自 凹非寺
量子位 | 公眾號 QbitAI
現在的B站知識區已經“內卷”成這樣了?!
6歲用遞歸實現斐波那契數列、8歲開講神經網絡如何實現、小學生教的編程比老師還要好,庫克見了都點贊……

最近,知識區內卷現狀這樣一個話題引發了熱議,連清華的馬少平教授也來圍觀:小孩蠻厲害的。

不少網友著實有被內卷到:“我在人間湊數這些年”、“人類進化又不帶我是吧”、“阿巴阿巴”。

但隨之引來的爭議也同樣不少。
有人認為,揠苗助長,不利于孩子發展;還有人懷疑,背后是父母在推波助瀾,孩子并不是真的喜歡……


于是,我們就順著瓜了解了一番,也跟父母聊了聊,發現其實并沒有那么簡單。
B站技術區“內卷”?
我們先從貌似最卷的技術區開始看起。
這一領域主要分為兩大派,一種以上面幾位為典型的專攻編程算法代表。
另一種則是“未來圖吧的垃圾佬”。
像這位手搓U盤的小陸的實驗室,今年剛剛初二,投稿都是顯示器換屏、拆解手機芯片、更換手機尾插等硬核技術宅內容。

還有這位ChanSze阿浩,同樣是初中生,又是組裝手機,又是DIY電腦主板、吃雞神器,也是完全的圖吧日常:

所以,這群up主年齡的與日俱減果真如網友所說,是“一代更比一代卷”嗎?
我們具體看了兩個案例。
先從(目前發現的)年齡最小的“卷王”,6歲就能開講算法的探索者Ongo開始看起。

隨便選一個視頻點進去,就看到剛上幼兒園的up主吃力地舉起了那部清華大學出版,400多頁的著名“紫書”:《算法競賽 入門經典》。

再往后一拉,人家up主看完書,都開始寫代碼了(用的還是二分法的思路):

而在其他視頻中,這位幼兒區up主講起遞歸、循環等各種編程知識也頭頭是道,甚至在最新的一期視頻中,分享了如何使用Python多線程控制一臺小車……
乍一看,滿是“天才少年”的畫風。
但實際上,翻回到2020年年初,探索者Ongo的第一期視頻《幼兒園Swift編程入門第一講》的內容,其實更類似于一期學習vlog。
小up主一邊閱讀編程軟件的官方說明書,一邊穿插自己的理解。
在軟件的主要圖形界面出現時,他瞬間就興奮了起來,這讓人意識到——這確實還是一個看到動畫小人會興奮無比的6歲小孩。

是的,這些年齡“越卷越小”的知識區up主們,其實很多都是從單純的興趣,比如玩游戲開始的。
那位曾經參加過《最強大腦》,深知還有庫克親自送上生日祝福、的8歲程序員vita,就是這么入門的。

這位B站賬號“小學生Vita君”的up主今年上四年級,從8歲就開始在B站發布編程學習視頻。
視頻所講的主要軟件與上面的探索者Ongo一樣,都是蘋果開發的Swift Playgrounds,一款通過代碼操控卡通小人在3D環境中通關的產品:

軟件由vita和爸爸共同選擇,vita自己非常喜歡這種編程方法,而vita君的父親也認為,這款軟件是一個非常適合兒子的進階學習資料。
沒錯,當時才8歲的vita,就已經有4年的“編程經驗”,以至于需要進階學習了。

△圖源vita評論區
在很小的時候,vita就非常喜歡數字解謎、數獨之類的游戲,4歲時,他便自然而然地接觸到了自己的第一款編程啟蒙游戲:Lightbot。

再大一些,上了小學后,vita又接觸到了一些更難的游戲,比如《程序員升職記》《70億人》《異常》:

就這么“玩”到了8歲,老父親開始規劃讓兒子從編程游戲過渡到真正的寫代碼了。
最終選擇Swift playgrounds,除了這款軟件真正從“拖積木”來到了編寫代碼,以及vita自己的喜好之外,也有曾經的程序員老父親的一點小小的私心:
比起特立獨行的Python,我更喜歡C和Java的語言風格。
而vita發布的視頻內容比起“教導”和“科普”,也更偏向于代碼思路的分享。
很多評論贊嘆的,更多還是他面對鏡頭依舊邏輯流暢,幾乎沒有停頓的談吐。
(老父親的拆臺:沒草稿是真的,但廢話和停頓被剪掉了)

作為曾經參加過1999年、2000年的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的一名全棧程序員,vita的父親深知算法作為編程基本功的重要地位。
因此,在他有意的引導之下,vita在保持Swift playgrounds編程課更新的同時,也開始慢慢接觸算法和數據結構。
比如手寫快速冪算法:

比如手畫神經網絡結構圖:

甚至在小學二年級下半學期,vita還跟著上海交大的的慕課公開課,學完了計算機組成與系統結構課:

彈幕老哥對此報以一長串的問號大軍,其中還夾雜著大學生的破防瞬間:“這個我大二才學”“小學生就弄了我大學的畢設”……
但其實,vita在一些公開場合露面時,還會害羞地藏在爸爸身后。
但話題一旦移到技術和程序馬上就侃侃而談,甚至還會現場趴著改代碼:

而我們上面所說的這兩位up主其實已經面過基了,兩位小朋友見面的畫風是這樣的:
因為都穿了胸前帶π的衣服,于是初次見面時,選擇用背圓周率來打招呼:

像所有這個年齡段的男孩子一樣,他們步履輕快跳躍,大聲地討論著共同的興趣愛好:“要解決這個問題得用循環”“還要再加上遞歸邊界條件”……
說到某些編程技巧時,還大聲爭論了起來,活像是在討論動畫片里哪個角色更厲害,不過很快又和好如初,勾起了肩膀。

專門為孩子寫了本教程
事實上,在我們成年人看來“內卷”的方式,對他們來說可能是再正常不過的興趣日常。
對于這些數字世界原住民來說,從小就能接觸到大大小小的屏幕、各種各樣的高科技產品,游戲、知識課程都能輕易觸達。
換言之,他們壓根就沒意識是在搞什么“內卷”。
再加上家長有基礎,結合自身經驗正確有效的引導,孩子學習知識可能像玩游戲一樣。
但這種“引導”又迎來了網友的質疑, 不是在揠苗助長、推波助瀾嗎?

對此,量子位找來了一位家長樹莓匠王工聊了聊。
他本人畢業于國內985高校,當了十幾年的程序員,曾寫過《樹莓派Python應用教程》,后來被國內一高校實驗室推廣使用。
與此同時,他還是一位三年級學生的父親。
在他看來, 從小引導孩子趣味學習編程很重要。
不過,他倒沒有引導孩子去玩像Scratch、Swift playground這種項目,以及一些編程游戲。
而是用自己的老本行,為自家孩子寫了套近36000字的Microbit編程教程。


Microbit,是一種面向青少年編程教育的微型計算機,只有信用卡一般大小,集成了多個傳感器設備,價格在百元左右。
孩子掌握Python編程語言的同時,還能DIY各種小產品。

ps,這位家長DIY的電子表。
之所以選擇這種方式, 這位父親有自己的考量。
一方面,不想讓小孩玩太多游戲,希望發展小孩的編程興趣。在他看來,Scratch提高不快,像是在玩游戲。
另一方面,Microbit開發板入門簡單,既可以用類似Scratch積木式編程法,也可以用通用Python語言編程。
DIY產品后,還能拿到學校跟同學交流,順道培養了小孩的表達能力。
可以說是,一舉很多得~
不過,他特別強調自己做這些,并不是為了讓孩子“內卷”。
我兒子讀書成績不好,排名靠后的,我不強迫他。
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嘛,強迫也適得其反。
Vita君的父親也深有共識, 在彈幕都直呼“卷中龍鳳”“卷中追卷”的時候,他卻表示:
如果孩子有興趣,那么我會給一些資源,引導他往上發展。
但是我不想規劃孩子的人生,他以后要做什么,那是他自己來思考的。
目前,他已將教程其開源出來放到GitHub上,供更多小學生和家長食用。
除了像玩游戲、教程這種方式,還有家長選擇讓孩子講解出來。
探索者Ongo的朋友、教學區up主承光承曦——一對12、15歲的兄妹,早在四年前就已經開始用中英文講解大學微積分、化學、物理等知識。

他們的父母也曾在評論區中交流自己的教學方式:
不灌輸知識點,不允許背誦,必須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。
于是,B站視頻也就成為了他們的交流區、練兵場。
Vita君的父親也曾不止一次說明自己的初衷,一方面,加強孩子自身的理解;另一方面,讓更多人加入到編程的學習中。
當然,除了這些方式,還有李沐大神這種潛移默化式兒的。(狗頭)

樹莓匠王工《Microbit編程教程》GitHub鏈接:
htts://github.com/wxlscm/Microbit_getting_started_tutorial/
參考鏈接:
[1]https://weibo.com/6865596189/LkMoPzonb?sudaref=shimo.im&type=comment#_rnd1648082616724
[2]https://space.bilibili.com/456606920?spm_id_from=333.337.search-card.all.click
[3]https://space.bilibili.com/495885500?spm_id_from=333.337.0.0
— 完 —
量子位 QbitAI · 頭條號簽約
關注我們,第一時間獲知前沿科技動態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