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東澤讀通鑒》,原創首發!
我讀《資治通鑒》這部書的整體感受是好讀也不好讀。好讀在哪?這部書你不用花整塊的時間去讀,隨時隨地,撿起來隨便翻就可以,正所謂開卷有益,隨便看幾段都有益處。讀到有意思的地方,有聯想的地方,就拿起筆來畫畫,圈圈,批批都可以。用我們今天的認知水平觀察古代歷史,時間從容一點,心要靜一點閑一點就好。而且現在有文白對照版的,讀不懂看看白話文,也很好理解。這是他好讀的地方。不好讀就是因為這部書,體量太大,能真正憑著興趣堅持讀完的并不多并不容易。這部書記載了16朝長達1362年的歷史,一共是294卷,三百萬字,大家看看這個體量可能就會有畏難情緒了。可以做個計算,一年每天堅持讀1萬字讀1卷,才能把書徹底讀完,但我們誰能真正一天做到讀一卷呢,所以兩年時間能通讀一遍就很了不起了。
我用這個方法,堅持讀完了《資治通鑒》!-1.jpg (28.91 KB, 下載次數: 2)
下載附件
2024-12-12 18:06 上傳
那么,我主張怎么讀通鑒呢?我主張一般不是專門為做學問的,讀通鑒只需“觀其大略”,而主要是要“會意”。陶淵明講“好讀書,不求甚解,每有會意,便欣然忘食。”這么一部皇皇巨著,我們字斟句酌的讀,如果不是為了專門做學問,很累也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,可能讀到秦朝忘了戰國,讀完漢朝忘了秦朝。所以只需觀其大略。這也是諸葛亮的讀書方法。諸葛亮在隆中與石廣元、徐庶、孟公威三人讀書學習,石廣元等人對讀書是“務于精熟”。而諸葛亮讀書是“獨觀其大略”。泛讀大概,擷取精華,掌握實質。閑談時候,諸葛亮對好友們說:“你們幾位從政可以做到刺史、郡守。”三人反問諸葛亮“仕途”如何,諸葛亮“笑而不答”。后來事實證明,務求大略、得其精髓的諸葛亮則成為一代賢相。
但觀其大略,絕不是浮皮潦草,泛泛而讀,而是要有大歷史觀、大政治觀和大哲學觀。朱熹講“讀史當觀大倫理、大機會、大治亂得失”。沒有這種宏觀的視角,沒有這種不畏浮云的感覺,就會昏昏然。
我用這個方法,堅持讀完了《資治通鑒》!-2.jpg (48.58 KB, 下載次數: 2)
下載附件
2024-12-12 18:06 上傳
如果你要有志于精讀通鑒那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。我這里推薦一個蘇軾讀《漢書》的方法,供參考。蘇軾讀《漢書》時候,第一遍學習“治世之道”,第二遍學習“用兵之法”,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。數遍之后,蘇軾對《漢書》多方面的內容便熟識了。我們也可以這樣先觀其大略,然后具體研究某個問題,帶著目的讀收獲會更加明確。
比如,你就想了解古人的戰略。那你就可以專門研究幾個著名的對,比如:韓信對劉邦提出的“漢中對”,“明修棧道,暗度陳倉”,攻取關中,東向爭霸天下的發展戰略,成為劉邦建立漢朝江山的關鍵轉折點。鄧禹與劉秀的“榻下對”建議劉秀在河北招納人才,對更始政權的未來走向及其應變提出卓越預見。魯肅與孫權的“江東對”,對于如何處理東吳與北方政治勢力的關系,提出不凡見解。諸葛亮與劉備的“隆中對”對于天下三分提出高瞻遠矚的戰略判斷。這些都是研究戰略不可不察的。觀其大略后,把這些挑揀出來,再出精讀對比,會收到好的效果。
我用這個方法,堅持讀完了《資治通鑒》!-3.jpg (63.86 KB, 下載次數: 2)
下載附件
2024-12-12 18:06 上傳
如果再讀的深一些,你可以采取對比的方法。拿出《資治通鑒》與《史記》《漢書》做一個對比。一方面可以對人物事件了解更詳細全面,讓你對歷史掌握的更豐富,查通鑒的來源也是一種手段和方法;另一方面知道司馬光是從哪個地方引來的,他是怎么樣改編的,為什么要這么改動,引這段而不引那一段是為什么。比如,《資治通鑒》對劉備性格的描述取材于《三國志》,但只保留了“有大志,少語言,喜怒不形于色”的正面描寫,刪除了劉備“不甚樂讀書,喜狗馬、音樂、美衣服”這些喜好聲色犬馬的文字。這就是司馬光的用心處,他的目的是要勸以后的皇帝恪守道德律,因此刪去了劉備喜好聲色犬馬的文字,僅保留關于他有大志向的描寫。但如果沒有不下功夫進行對比,是體會不出司馬光這種意蘊的。
喜歡軍事的朋友更是不能錯過《資治通鑒》,毛澤東所說:“《通鑒》里寫戰爭,真是寫得神采飛揚,傳神得很,充滿了辯證法。”《資治通鑒》寫了不少大戰爭場面,如戰國時的馬陵之戰,新漢昆陽之戰,東漢末年官渡之戰,東晉淝水之戰,等等,記載生動傳神,不僅使讀者如歷其境,如聞其聲,更使人在閱讀戰史中領略戰爭藝術魅力,更寫了發動戰爭的原因、雙方討論軍事計劃的爭論、戰事成敗的分析,以及戰爭指導規律,生動傳神。讀司馬光筆下的戰爭,我總得感覺是斗智不是斗力。你看往往勇的常常戰敗。
我用這個方法,堅持讀完了《資治通鑒》!-4.jpg (146.52 KB, 下載次數: 2)
下載附件
2024-12-12 18:06 上傳
寫李廣就是例子。司馬光開場寫李廣,就用了一個對比的手法,把李廣帶兵與同是漢將的程不識帶兵進行了一個對比。原文是“廣行無部伍、行陳,就善水草舍止,人人自便,不擊刁斗以自衛,莫府省約文書;然亦遠斥候,未嘗遇害。程不識正部曲、行伍、營陳,擊刁斗,士吏治軍簿至明,軍不得休息;然亦未嘗遇害。” 翻譯過來講,李廣指揮行軍沒有固定編制和行列陣勢,選擇水甜草肥的地方駐扎下來,人人自便,夜間也不派設巡邏士兵,只是遠遠地派出一些偵察哨兵,軍營未曾遭到襲擊。程不識則整肅軍事編制,講究隊列和布陣安營,夜間巡邏,處理軍隊文書一直忙到天明,軍隊不能隨意休息;然而也沒有遇到危險。結論是然匈奴畏李廣之略,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。匈奴害怕李廣,士兵也愿意跟隨李廣不愿意跟隨程不識。但是我們知道李廣后來被敵人打的大敗,差一點被活捉,而且終身沒有封侯,有個著名成語李廣難封。程不識是生平未嘗敗績,一輩子沒打過敗仗,被稱為不敗將軍。司馬光開篇寫李廣這個性格特征,把他的帶軍風格與程不識做個對比,就預示了未來他的失敗。司馬光筆下的戰爭都是大勇大謀,有勇無謀是不行,沒有群眾擁護不行。司馬光沒有群眾觀點,但他揭示了一個客觀規律:凡是沒有群眾支援的戰斗就要失敗,凡是死用兵法的戰斗就要失敗。
我用這個方法,堅持讀完了《資治通鑒》!-5.jpg (33.54 KB, 下載次數: 2)
下載附件
2024-12-12 18:06 上傳
無論是觀其大略,還是精讀,目的只有一個就是:會意。會意并不容易,需要閱歷,需要思考,需要比較,需要聯系。比如,對李廣的理解這一段而且每個人的會意是不同的,每個人在不同年齡段的會意也是不一樣的。我前文說,讀到恭謹二字,讀到“作之不止,乃成君子”我就有了會意,可能大家卻沒有這個感受,而讀到別的地方大家有感受,我卻沒有。這都正常。我在幾年前讀到恭謹或許也不會有會意。所以這跟人的處境和閱歷是有直接聯系的。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,一千個讀者眼里也有一千個資治通鑒。不論誰的解讀,大家都需要自己讀原文,悟原理。恩格斯指出:“一個人如果想研究科學問題,首先要學會按照作者寫作的原樣去閱讀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,并且首先不要讀出原著中沒有的東西。” 原著原文是最權威的,學深學透才能全面準確把握其真諦真義、思想精華。我相信,只要大家堅持讀下去,堅持學思用貫通、知信行統一,真正學懂、學透、學通,就能做到學有所悟、學有所得、學有所成。我們一起努力。 |
|